促进社会和谐 发挥共产党员的引领作用
   社会和谐,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矢志追求
    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孜孜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更高形态的理想社会。
    什么是和谐?一张白纸,当然无所谓和谐。如果白纸上有两种颜色,那么就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就有一个和谐的问题。如阴阳太极图,就是由黑白搭配而成的精美图画。
    和谐,是指事物内部因素配合匀称、适当、协调、平衡的状态。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和谐、人自身和谐。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进步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矢志追求。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简单讲,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即实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别于其他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要逐步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其实,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自身和谐了,才能正确处世。(举例:有一老人,两子女,儿子卖伞,女儿卖草帽。天晴了,老人担心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了,又担心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天阴了,更犯愁儿女的生意,怎是忧心忡忡。后来有人劝她,改变思维:下雨了你儿子正好卖伞,天晴了女儿正好卖草帽,天阴了,好让他们休息。生意不是都很好吗••••••后来通过心理调整,老人由郁闷变高兴,由每天愁眉苦脸变笑容满面。对事务的认识如何导致了心里的健康状况如何,这就是由自身的心理的不和谐到和谐的一个转变过程。)
    人际关系和谐,即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要爱社会,爱时代,不能怨天尤人,产生自卑。幸福有时是一种感觉。只要你对世界充满爱,不要睁眼看,到处是黑暗。不能看着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不和胃口,那种斤斤计较,唯我是从的人,可能很难找到幸福感。(举例:怎样看待幸福指数:改革开放三十年人均GDP翻了几翻,但不管用什么指标什么方法衡量,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多大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整个社会财富增长了好几倍,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明显提高,这究竟是怎么了?原来幸福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当你自感“不幸福”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找你的幸福感,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幸福的时间性:时间倒流300年,你就是当了皇帝也只能坐驾马车,如今哪怕你是平头百姓,虽然坐本田、奥迪有困难,但“电驴子”还是买得起的。过去大年三十才能吃个芝麻饼,现在营养过剩忙减肥……你有什么不幸福?幸福的社会性:住着花园洋房还愁眉苦脸,住棚屋的人不是还大有人在吗?许多人不是靠拿低保过日子吗?干了科长想当局长当然折磨人,许多兄弟不是一辈子连股长也没干成,有的农民兄弟脸超黄土背朝天也只能勉强养家?你有什么不幸福?幸福的脉冲性:上至总书记、总理,下至市委书记、市长,其实他们比我们累!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做个普通人,拎个篮子上菜市场。你天天在买菜,你有什么不幸福?所以,对个体的人要正确对待,提高你的幸福指数,不能在思维上发生错觉,有了痛苦是痛苦,有了幸福也痛苦,过了好日子还骂娘。)
    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三是现代和谐社会,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的现代社会,而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的所谓安定有序的社会。
    社会变革带来的不和谐现实
    社会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社会和谐的状态和水平就不同。
    如果把和谐的美好状态比喻为花朵,那么,这些条件就是适宜花朵开放的气候和水土。气候和水土越适宜,花朵就越美丽、芬芳。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由于中国目前处在一个新阶段,即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加剧了社会分化,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表现为人际关系不和谐、人与社会关系不和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人自身不和谐。
    如人际关系功利化、复杂化和情义淡化,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因利益关系不平衡出现新问题;
    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许多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没有解决好,社会不公平感增强,矛盾增多;人们对社会规则的轻视、淡漠导致社会诸多无序现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许多人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吃不到放心的食品;等等。
    这些不和谐现象最终都反应到人身上,表现为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焦虑、困惑、迷茫、失望甚至绝望等情绪。
    这些问题是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发展不科学和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扭曲等主观原因也加剧了社会不和谐。
社会不和谐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和执政党都有严重影响,因此,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断,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不断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长期历史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解决民生、民权、民心、民智、民力、民享、民乐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其中,关键是促进社会高中低位人群之间关系和谐,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加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全体公民。无论是作为个体、群体的人,还是作为类别的人都是以人为本的客体,同时又是以人为本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本”即根本,是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强调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它是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中对权力、金钱和关系网崇拜的否定。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民生问题根本上是民权问题。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不断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抓住利益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生产关系平衡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制度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分配秩序和社会阶层结构,坚决阻止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势,(不能一人有饭吃,九人饿肚皮。历来、、、、、、)坚决反击权贵得奖群众结盟,从源头上和过程中控制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促进高中低位群体之间利益关系平衡。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是合理配置(或者分配)利益的规则。正义是判断行为是否符合规则的标准和尺度,是指行为的正当性和合道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把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来,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是建设和谐文化,整合和凝聚民心民意。
    和谐文化包括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内容。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确立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精神,形成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奉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增强诚信意识和法律义务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育民主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其实:中国历史上传承着很多很好的民间和谐文化。如邻舍过得好,赛如拣个宝、人要吃得起亏,才能到一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是福口,越吃越有等。举例:乾隆皇帝下江南挥笔写下“长寿县”••••••勤动脑勤动手,笑脸对朋友;邻里相帮皆兄弟,和谐不离口。)
    第六,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之计,是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活力包括人的活力、物的活力、体制机制的活力。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大计,也是现代和谐社会区别于传统和谐社会的显著标志。这次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举国上下关注,全民伸手援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给了无私的支援。大灾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构建和谐社会显现了无比的重要和无比的力量。
    第七,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由全体人民共担发展代价,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可以逐步体现出来的现实要求。
    “民生”集中地体现在国民幸福指数上。有关部门制定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和国民幸福指标体系,社会和谐度和发展进步状态将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的变化反映出来。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作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建构无疑需要党和政府的主导,但同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共产党员理所当然应起到引领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取得成就举世公认。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及时提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不论是一个班子还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光靠争斗,不可能一心一意谋发展,结果是能做的事做不成,本可以抓住的机会也会失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深入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保证。(举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人际关系教训••••••)
    作为我们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特别是共产党员要深刻理解其伟大意义。搞好团结,相互协作尤为重要。一项事业的成败你可以看出,相互捧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共同垮台。有些人一生成功,除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际关系上取得了成功,有些人失败,可能始终没误出人际关系这个道理。不爱别人,不尊重别人,一生连一个真心朋友都没有,还谈什么?(举例:英国大文豪肖伯纳在一次访问前苏联的日子里••••••一天,他漫步街头,遇到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并和这个小姑娘一起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肖伯纳。”小姑娘望了肖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当地有名的漂亮小姑娘,名字叫娇娇。”这使肖伯纳吃了一惊,并立刻感到自己太傲慢了。他常常回忆这件事,并感慨万分地说:“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带,要求永远谦逊。这就是那个苏联小姑娘给我的教育。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肖伯纳的教训就在于他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忘记了尊重别人,而天真率直的小姑娘却不买他的帐,回敬了他。)
    一个单位的和谐怎样,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工作。我们立案支部目前是一个比较大的支部,党员在立案庭中占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工作的好与坏,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的作用发挥的如何。近几年来,立案庭的状况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支部的党员可以说是老、中、青三结合,17名党员中,50年代出生的6人,60年代出生的7人,70年代出生的4人。年龄大的老党员发挥余热,工作兢兢业业;中年党员是中流砥柱,工作独当一面;年轻党员好学上进,奋发努力,工作业绩突出。大家团结共事,和谐相处,初步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立案庭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他是单位的一个窗口,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每天面对的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大家以平和的心态,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的被评为各级的先进工作者,有的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立案庭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文明法官,文明家庭••••••到处都充满了和谐。如果说没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就不会取得如此的成绩。事实证明,构建和谐社会,无论是从大局上看,整体上看,还是从局部看,部门看以及家庭看,个体看都显得重要。在改革大潮中,共产党员始终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共产党员也必须起到引领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历史的话题,现实的话题,永久的话题。因此共产党员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