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看水的日子

时间: 2005-08-04 16:29
    那是三峡大坝蓄水的日子,那是秭归人民看水的日子,那是山含情水含笑人心澎湃的日子。流水送走岁月,轻风翻动日历,2003 ,当历史翻开这更加辉煌的一页的时候,一个伟大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高峡出平湖,从此,它不再是一个梦想,一段神话,一条预言,一种期待,它是中华大地上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的标本,是母亲河上亘古未有的奇迹,是我们身边魅力四射的伟大景观。

    大坝蓄水的日子,便是人们看水的日子。凤凰山上,香溪河畔,牛口岸边,哪里能看到江水,哪里就有看水的人们。

    看水的日子是最激动的日子。水位一天天升高,江面一天天变宽,湖岔一天天延长,看着眼前这历史性的巨大变迁,人们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为了这高峡平湖,我们库区人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付出了多大代价,做出了多少的牺牲啊!

    为了这高峡平湖,我们有多少党员干部,吃大苦,耐大劳,呕心沥血。高峡出平湖,秭归沿江的大片土地将永沉江底,秭归移民的任务是何等的艰巨!为了移民户顺利后靠外迁,我们的干部废寝忘食,席不暇暖,跑断双腿,磨破嘴皮,绞尽了脑汁,受够了委屈,艰难困苦不言而喻。为了建镇迁城,为了修路办厂,我们的干部旰食宵衣,风餐露宿,演绎出多少撼人心魄的故事。人们忘不了一个名叫徐耀德的党员干部。为了修建风茅公路,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忙在工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为了及时排除工地险情,确保民工们的安全,他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本不应该走,因为年幼的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孱弱的妻子不能没有丈夫。他本不应该走,因为他还有生他养他爱他的父母,他是父母掌中不可重复的孤本,他一旦离去,就会把父母的心灵扯成碎末。他本不应该走,因为他还年轻,人生还有许多美好的时光等着他去享受去度过。他本不应该走,因为他还没有和我们一道去凤凰山上,看高峡平湖!但是他走了,为了这千秋大业,为了这高峡平湖!

    为了这高峡平湖,我们有多少百姓舍小家,顾大家,艰苦创业,表现出中国老百姓的伟大善良和勤劳淳朴。我们秭归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而沿江地带却盛产柑橘,得天独厚。这里的百姓经营着他们的果园,收获着他们的希望,享受着自然赐予他们的甘露。可是,为了这高峡平湖,他们必须离乡背井。他们舍不得走啊,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一片富庶的土地而安土重迁,更是因为这里是他们世代守望的家园,这里有他们一往情深的热土,有他们熟悉留恋的风俗,有他们友好的邻居,难舍的亲人,还有需要他们守护祭奠的祖先的魂灵。香溪镇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年过古稀,可从来不照生活照片,她说:照相会掉魂儿的。可在外迁的前夕却让孙子借来相机,买来胶卷,给自己照了好多照片,在屋檐下照,在门前的大树下照,在柑橘园里照,在老伴的坟墓旁也照。她要把故乡的一切摄入自己心灵的底片。他们舍不得走啊,但他们还是走了,流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走了。走到一块陌生或者荒凉的土地,那里没有现成的房屋,也没有已经安排好的生计,他们得用自己的双手,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泄滩乡有这样一户移民,外迁之前一家三口经营着几亩橘园。收入可观,生活殷实,外迁他乡,生活水平明显下降,更不幸的是,儿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生计比以前更加艰难,但是他们没有埋怨政府,也没有向生活低头,而是起早贪黑,勤苦劳作,来维持吃穿用度。每当人们提起移民的时候,夫妻俩都说:移民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国家为了安置我们移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移民外迁,我们无怨无悔。多好的百姓啊,甘愿舍弃自己的利益,甘愿去承受一切艰难和困苦,为了这千秋大业,为了这高峡平湖!

    没有峡江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就没有这高峡平湖,就没有峡江人看水的眼福。于是,看水的日子,一种崇高的敬意便从心灵的深处油然升起。

    看水的日子,也是最豪迈的日子。看着那浩浩江水,心中便有无限的豪情在汹涌在澎湃。眼前的高峡平湖,象一座时间的驿站,一边连着历史,一边连着未来。历史上写着急流、旋涡、险滩,写着贫穷、落后、苦难,写着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写着无数的辉煌和灿烂。壮丽的高峡平湖,在屈乡儿女的心中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神奇的高峡平湖,为秭归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过去,我们艰苦奋斗,于是有了美丽的县城,崭新的集镇,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有了闻名遐迩的脐橙,有了游人如织的泗溪景区,有了红红火火的九畹漂流。未来,我们艰苦奋斗,特色农业大县、精品工业强县、库区经济富县、三峡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就一定会实现。虽然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秭归这片热土上,有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员,有百折不挠的人民群众,有“三个代表”的明灯高照,有“两个务必”的大旗飘扬,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巍巍高峡,浩浩平湖,还有比高峡平湖更加诱人的风景,那就是屈乡的兴旺,秭归的小康,宜昌的繁荣!

      作者单位:秭归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