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应与宽恕之间寻求新的突破点
    一、提出问题: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司法数据与解读
表一: 刑事案件被告人判决生效情况对比表
年度   件数    免处    给予    超3年不    三年     拘    缓刑    管制    单处    非监
       人数            刑处    满五年刑   以下刑   役                    罚金    禁刑率
2004   1553    103人  2147人    239人     745人   160人  503人   66人    33人    26.35%
       2284    4.5%             10.46%
2005   1688    71人   2486人    342人     817人   170人  511人   99人    78人    26.71%
       2575    2.8%             13.28%
2006   1610    110人  2361人    290人     802人   103人  692人   36人    27人    30.40%
       2483    4.4%             11.68%
2007   1742    114人  2591人    308人     888人   110人  774人   87人    45人    33.32%
       2719    4.2%             11.33%
2008   1775    88人   2773人    324人     1108人  103人  725人   107人   37人    30.33%
       2865    3.1%             11.30%
    表一数据显示,刑事案件逐年递增,平均每年以3%的比例增长;刑事被告人平均每年以5%的比例增长。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比例较大,由26.35%提高到33.32%,有逐年增多趋势。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拘役等轻刑的比例在36.44%至42.27%之间徘徊;超过三年不满五年有期徒刑是介于轻刑与重刑之间的刑期,其人数约在11%左右;被免予刑事处罚的人数保持在4%左右。
表二: 刑事自诉案件情况对比表
年度    件数    被告人数    调解    撤诉    驳回自诉
2004    312件   410人       63件    135件   10件
2005    270人   338人       41件    145件   11件
2006    189件   249人       54件    91件    4件
2007    146件   181人       43件    65件    4件
2008    111件   132人       47件    44件    2件
    表二的数据反映刑事一审自诉案件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五年间自诉案件数下降幅度达64.42%,涉案被告人的人数下降幅度达67.80%。自诉人撤诉率也微弱下降,但是调解结案率的则出现大幅上升,五年的上升幅度达22%。
表三: 涉及人身、财产损害刑事案件对比表
年度   交通    调解率    故意杀人    调解率    过失致    调解率    故意伤害罪        过失致    调解率    备注
       肇事                                    人死亡              调解、撤诉罪      人死亡
2004   170件   0         35件        0         6件        0        575件728人        2件       0         撤诉包括
       171人             51人                  8人                 34.44%            3人                 自诉人撤
2005   167件   0         51件        0         10件       0        569件733人        5件       0         诉和检察
       168人             65人                  10人                32.68%            5人                 院的撤诉
2006   168件   0         40件        0         5件        0        468件641人        3件       0
       170人             52人                  5人                 29.70%            3人
2007   175件   0         38件        0         7件        0        450件593人        4件       0
       178人             41人                  8人                 22.89%            4人
2008   175件   0         35件        0         6件        0        421件590人        1件       0
       178人             36人                  6人                 24.94%            1人
    表三所涉罪名在通常情况下,被害人或者被害人家属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交通肇事、过失致人死亡、过失致人重伤等刑事案件无调解情况记录,可能是经其他方式已解决民事赔偿问题。故意杀人案件则有起伏变化情况,但是变化不大,还出现微弱下降趋势。故意伤害案件出现案件数、犯罪人数逐年下降以及调解、撤诉结案也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四: 刑事案件被告人曾经犯罪或者劳教的情况对比表
年度                  曾犯罪的人员              曾劳教
          犯罪前科    比例    累犯    比例      的人员
2004        158人     6.92%   110人   4.81%     6人
2004        177人     6.87%   108人   4.19%     10人
2004        262人     10.55%  166人   6.68%     56人
2004        255人     9.37%   185人   6.8%      25人
2004        291人     10.15%  170人   5.93%     28人
    表四是反映刑事被告人有犯罪前科或者累犯的情况。刑事被告人中曾经犯罪、累犯和曾被劳教的人员都有明显增多趋势。
表五: 刑事案件青少年被告人情况对比表
年度          被告人数及比例          三年以下    缓刑     拘役、管制或     轻刑比率
        类别    人数    青少年比例    有期徒刑             单处罚金
2004    未成年  261人   27.71%        98人        85人     20人             71.41%
        青年    372人                 150人       41人     58人
2005    未成年  262人   24.66%        80人        89人     34人             65.51%
        青年    373人                 134人       54人     25人
2004    未成年  294人   31.41%        96人        110人    21人             69.74%
        青年    486人                 175人       112人    30人
2004    未成年  275人   28.17%        70人        124人    22人             71.14%
        青年    491人                 220人       82人     27人
2004    未成年  221人   23.28%        60人        113人    6人              76.31%
        青年    446人                 212人       93人     25人
备注:未成年年指14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青年指18周岁以上不满25周岁。轻刑指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缓刑、管制、单处罚金。
    表五反映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刑事案件被告人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3%至31%之间;这些青少年罪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被宣告缓刑、单处罚金等轻刑化处理的比例处于65%到76%之间,有微弱上升趋势。
    (二)归纳与发现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整体调控以及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刑事案件出现以下态势:
    1、刑事被告人得到非监禁刑或者轻刑化处理明显加快。不论是成年被告人或是未成年被告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被宣告缓刑、单处罚金的几率增加,轻刑化逐渐显现,特别是对青少年犯罪,判处非监禁刑的比例以及轻刑化程度远远高于成年罪犯。
     2、自诉案件数逐年下降,调解结案比例上升。至少可以说明刑事和解制度在自诉案件中得到充分运用,成效明显。调解、撤诉率较高,可以缓和一些社会矛盾,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当然,通过这个数据的反面分析,这不排除有些自诉案件被检察院提起公诉,即自诉转为公诉。自诉转为公诉是普遍存在的。
    3、故意伤害案出现下降趋势。在常态下,故意伤害是多发、易发的刑事案件,在审理阶段是刑事和解的重点范围。现在故意伤害的案件数和涉案被告人都下降,则间接说明有一部分案件已在公安机关的调解下得到解决而作撤案处理,或者在审查起诉阶段经检察院启动刑事和解得到解决而作出不起诉处理。这也是刑事和解制度发挥效果的结果。这类案件即便被检察院提起公诉,若当事人及时达成刑事和解协议,检察院也有提出撤诉的情况。
    (三)问题与分析
    在看到刑事和解制度运行取得明显成效时,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1、刑事案件数和涉案被告人数逐年增多。这样计算,十年后,二十年后,将出现更多的同刑事被告人有关联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成员因犯罪而发生缺位,直接导致家庭的不稳定或者产生悲情。在犯罪群体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青少年犯罪。这类人群处于十四周岁以上至二十五周岁以下,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且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是社会腐蚀、诱导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刑事和解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单一,难以覆盖一些多发性的案件。目前,盗窃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交通肇事罪、毒品犯罪、诈骗罪、抢夺罪、寻衅滋事、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等案件是多发性的刑事案件。刑事和解主要集中在自诉案件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对于故意杀人、抢劫、盗窃、诈骗、强奸等直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仍然是一片空白,甚至是禁区。受实体法对量刑的限制,对这几类案件不作刑事和解的努力。刑事和解往往局限于被害人与加害人为熟人间的刑事案件,对于针对陌生人之间犯罪的案件也是不作和解的努力。刑事和解还有扩大适用的空间。
    3、刑事被告人重新犯罪率有增多的趋势。这说明罪犯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遇到障碍或者无法融入社会而重新走上犯罪歧途。这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刑事和解来实现修复功能。
    笔者认为,刑事和解需要破解的难题就是扩大适用范围。有些同志认为刑事和解只能在轻微的刑事案件中适用,将范围限定为可能被判处拘役、管制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对其他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则不适用刑事和解。认为无原则的宽宥会放纵犯罪,降低刑罚的威慑力。特别是重罪案件就不作刑事和解,比如对于死刑案件则成了刑事和解禁区。现在束缚刑事和解扩大适用范围的因素,在程序法方面的问题,就是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限制了刑事和解的范围,刑事和解还只是停留在轻微的刑事案件里,且也未明确规定“刑事和解”的程序;在实体法方面,主要是受到“以钱赎刑”、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等指责,并且未将“刑事和解”规定为法定从轻量刑情节。这些问题不解决,刑事和解案件范围的扩大适用面临着障碍,无从进行。
    二、讨论问题:对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扩大适用之论证
    (一)实现和谐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要求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的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1]一方面,尽管人口流动性增强,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是属于熟人社会的范畴。[2]在中国的传统里,“和为贵”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刑事案件数逐年增加。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情况为例,1978年审结505343件,到2008年审结9839358件。[3]诉讼案件激增,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在刑事案件中,受重刑主义的影响,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个人利益;重严厉打击,轻人权保障。被害人因损失难以得到赔偿、痛苦无法消除以及犯罪人长期关押而交叉感染恶习、难以回归社会,两者的对立不能化解,申诉、上访也节节攀升。面对这样一个让司法机关、被害人和犯罪人三方难以满意的格局,我们已逐渐认识到,司法调解不仅是社会纠纷解决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正义的实现方式。[4]司法机关对调解的态度由着意冷落到热情升温,注重调解结案。[5]刑事和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已认识到,和谐与法治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的核心在于平衡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6]刑事和解不仅在于为加害人与被害人提供直接会商处理冲突的机会,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而且起到降低司法成本、平复被害人报复的心理、修复社会关系等作用。在刑事和解的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通过对话、交流,切实感受犯罪带来的危害,在犯罪人真诚忏悔、赔偿损失和被害人诉说伤害、表示谅解之间寻求到平衡点,感受法律规范的真实存在,彰显了刑法保护法益的利器作用。因此,刑事和解是一种低风险、高效率的纠纷解决机制。[7]刑事和解是利益平衡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推动下,当代的和谐社会理念和传统的和好文化相互融合,加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控,办案须更加注重案结事了,这为扩大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法哲学基础。
    (二)刑罚个别化的需要: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内涵
   刑事和解反映犯罪人社会危害性和刑事可罚性的相对减轻,对其从宽处理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尽管随着新派刑法理论的崛起,法益保护的观点日益为各国刑法所接受;[8]对于犯罪本质的问题,“法益侵害说”也逐渐成为有力的学说。[9]但是,在我国,基本上还是坚持社会危害性说。在解释犯罪概念时仍然坚持“三个特征说”,即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10]从刑事和解的角度看,“社会危害性说”和“法益侵害说”无重大差别。[11]法益有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和国家法益之分,社会法益和国家法益往往又是以个人法益为内容。在传统的刑事司法中,被害人往往成了我们遗忘的角落,强调国家、社会的整体法益保护,至于被害人的法益是否得到修复和补偿,我们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忽视了被害人的地位和诉求。刑事责任和刑罚是“因”和“果”的关系。[12]若其犯罪行为和整个案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危害程度得到减弱或者侵害的法益得到补救,其刑罚的适用也应当依法作出适当的变化。从危害性而言,犯罪后积极赔偿被害人受到的伤害,使被害人及其家属在心理上得到补偿,有利于消除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从可罚性讲,犯罪后积极补偿被害人,其可罚性相对减轻,其人身危险性也减轻,给犯罪人从宽处理是完全有根据的。[13]因此,刑事和解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要求。
    不论轻微刑事案件或是重罪刑事案件,刑事和解都反映犯罪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在减少,符合刑罚个别化的要求。在传统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以报应主义刑罚观为基础,机械地强调刑罚与已然之罪、犯罪客观行为或者犯罪客观危害的相适应。这种观念已被摒弃,现刑法更注重刑罚的个别化。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在裁量罪轻罪重时,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14]这就是讲求刑罚个别化,不仅要看犯罪的社会客观危害性,还要考虑犯罪人的主管恶性和人身危险性。[15]刑法第5条的规定,既体现了报应刑的要求,也体现了目的刑的要求。其出发点和归属,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积极功能,实现刑罚的正义和预防犯罪的目的。[16]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之大小,不光是看其是否有犯罪前科和犯罪前的表现,还要考察其犯罪后的悔罪等种种表现。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加害人通过赔偿、悔罪等行为求得被害人的谅解,表明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小,司法机关对其从宽处理就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要求,这是综合了加害人的罪行和人身危险性而得出的结论。[17]
    (三)刑罚宽缓的需要: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有之义
    从人权保障原则和刑罚谦抑性原则来讲,有被害人的重罪案件也应当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谦抑原则认为,即便行为人实施了犯罪,但如果不是为了保护法益而迫不得已的的话,就应该基于宽容精神,尽量不动用刑罚。[18]人权保障原则要求既要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两者要兼顾,不可偏颇。从被害人法益保护看,轻微刑事案件的被害人与重罪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应给予平等保护。从犯罪人的权益而言,这两类案件的犯罪人都可以通过悔罪、积极赔偿损失来争取被害人的谅解,以获得从宽处理。
    其次,重罪刑事案件当事人有刑事和解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规定》第4条规定赔偿情况作为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惩处生产销售伪劣食品、药品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通知》第5条规定积极主动赔偿损失可以酌情适当从轻处罚。这两个司法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刑事和解的内容和成份,这为司法机关在重罪案件中探索刑事和解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不是法外施恩。
    在重罪案件中推行刑事和解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宽缓。2006年11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善于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限度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因受封建刑法观念的影响,重刑主义传统在部分国民中重根深蒂固,认为刑罚愈重愈能有效遏制犯罪。[19]其实,重刑,甚至死刑从来就未能有效遏制和预防犯罪。学者研究表明,死刑存在的真正根据在于满足人类根深蒂固的复仇欲望,所谓的死刑对严重犯罪具有特殊威慑力也只是人类添附上去的功能而已。[20]从刑罚理论来讲,对犯罪科处刑罚不仅是基于报应,还要教育、改造犯罪人,使之重返社会。一味依赖重刑只会加剧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21]贝卡里亚在论述“刑罚的宽和”时就说:“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他人不要重蹈覆辙。”[22]我们在刑罚适用上要重视宽缓的一面,无论是轻微刑事案件,还是重罪案件,都应该鼓励被告人以主动、积极的履行赔偿义务的行为和真诚的悔罪态度换取被害人的宽恕,平复被害人的报复心理,尽一切努力去缓解两者间的尖锐矛盾。
    (四)实现正义的需要:为恢复正义而不是“以钱赎刑”
    刑事和解与“以钱赎刑”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以钱赎刑是指被指控犯罪的被告人拿钱出来同国家司法机关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减轻处罚。“以钱赎刑”是直接以钱来挑战法律,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在以钱赎刑的情况下,犯罪人企图用钱来求得从宽处理,不仅缺乏认罪和悔罪,更是无视法律的禁止规范,那是一种违背法律的权钱交易行为。刑事和解则是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经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公安司法机关主持调解,犯罪人与被害人或者其家属直接面谈、协商,犯罪人以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取得被害人或者其家属的谅解。双方达成的刑事和解协议经审查后,司法机关可以依法给予从宽处理。两者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刑事和解对轻微刑事案件具有恢复正义作用,对重罪案件也同样具有这个作用。采取刑罚制裁的强制性去显示刑罚权的威慑力对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以及其他涉及被害人利益的刑事案件未必都是最佳的解决手段,反而会加剧社会关系的对抗性和紧张程度。一方面,刑事被害人具有被害性;另一方面,被害人也具有互动性,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的可责性,自身有过错,导致犯罪行为发生。[23]不论哪一种情况,两者都是刑事案件里的对立者。在刑事和解中,被害人介入司法程序,同犯罪人面对面交谈,叙述被害,表达正义,获得赔偿,看到犯罪人悔罪等,这个过程满足了被害人恢复、实现正义的要求;就犯罪人而言,刑事和解是为其提供了一个认罪、悔罪和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的机会,强化守法意识。这可以到达惩罚、预防犯罪的功能。刑事和解不仅可以消除犯罪的后果和对未来的影响,而且可以修复已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减少双方的对抗性,民众容易接受。刑事和解是实现正义、修复社会关系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扩大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的几点设想
    (一)程序法上要明确刑事和解的范围及协议内容
    1、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建议刑事和解适用的案件范围确定在自诉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其他涉及特定被害人的财产赔偿或者人身损害赔偿的刑事案件,把是否涉及被害人的财产赔偿或者人身损害赔偿作为划定刑事和解的范围条件。这样就把刑事和解适用范围扩大到法定刑在三年以上的重罪案件。这些案件基本上是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的交通肇事罪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和侵犯财产罪等相关犯罪的刑事案件。
   2、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刑事和解协议内容及其效力。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中都规定相应的刑事和解条款。对于刑事和解协议,要体现双方自愿,要有犯罪人悔罪、赔偿损失、被害人谅解(被害人对加害人承担刑事责任所持的态度或者主张)等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共利益或者公序良俗。在达成和解协议后,为防止加害人违约和被害人反悔,应当明确其约束力:一是对于加害人违约的行为应予惩罚。若加害人违约的,应赋予被害人依据协议约定的赔偿数额直接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的权利,并在审查起诉或者量刑上不作从轻处理的考虑;二是禁止被害人反悔。除非有法定理由,否则对被害人反悔则不予支持。
    (二)在实体法上把刑事和解协议规定为法定从轻情节
建议在刑法总则条款中规定:有刑事和解协议,并履行赔偿损失的,应当给予从轻判处。刑事和解作为量刑从轻情节,在适用时要正确把握赔偿数额、真诚悔罪与依法从轻处理幅度:
    1、对于轻微刑事案件或者轻罪案件,在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作出撤案决定;在审查起诉阶段由检察院建议公安机关撤回案件,或者由检察院作出不起诉、暂缓起诉的决定,也可以建议法院从轻、减轻处罚或者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在审理阶段,法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或者普通程序简易审,在量刑中予以从轻、减轻处罚,适用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拘役或者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
    2、对于重罪案件,应当兼顾积极赔偿与真诚悔罪的统一。加害人与被害人及其家属达成和解协议的,一方面既要考察加害人是否真诚悔罪,也要看其赔偿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听取被害人的谅解意见,两者统一起来。对于加害人有真诚悔罪的表现,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且被害人明确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判处的,不论是加害人本人积极赔偿,还是其亲属代为赔偿,或是分期赔偿,都应当在量刑中予以充分考虑。对此,检察院也可建议法院从轻处罚。裁量刑罚时,法院依法在量刑幅度内给予从轻处罚。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对于非死刑的重罪案件,应当给予从轻判处。二是对于可以判处死刑的,刑事和解可以作为适用死缓的考量因素,能适用缓期执行的,就尽量适用。这也符合国家慎用死刑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三)用司法政策来推进刑事和解制度
    在司法机关,办案的理念直接受司法政策的控制与影响。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这有必要通过司法政策来进一步肯定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在案件考评中,要把刑事和解纳入考核范围,以引起法官的重视,推动刑事和解向重罪案件拓展。
    五、结语:“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
    在论文的结尾,笔者借用法律格言作为文章的结语。过去的事实已证明,重刑导致的恶性循环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于是适用重刑;重刑之后,社会治安不仅没有好转,而且恶性案件上升,于是适用更重的刑罚。恶性案件越来越多,刑罚越来越重。[24]严厉的刑罚是制止不了犯罪的。当然,刑罚严厉与宽缓应当体现时代的价值观念,要符合基本国情,要有民众基础。法治与和谐是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就意味着刑事和解制度在重罪案件中适用有着发展的空间。在刑事法条款未明确规定之前,刑事司法也可以依照有限的条款去积极作为,但是这毕竟是有限的。我们需要通过刑事立法、司法解释和相关司法政策来推进,把刑事和解拓展到重罪案件之中,让刑事和解制度引向完善与成熟。
注释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61至62页。
[2]周舜隆:《调解与审判关系探析兼论纠纷解决体制的现代化》,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9期,第92页。
[3]《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9年第4期,第21页。
[4]徐子良:《论司法调解在社会纠纷解决和社会正义实现中的地位》,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7期,第33页。
[5]同2,第91页。
[6]胡锦光、刘飞宇:《法治与和谐社会论纲》,载《法理学、法史学》2007年第3期,第55页至57页。
[7]朱道华、罗祥远:《故意伤害轻伤的经济分析——以对佛山市司法实践的调查分析为视角》,载《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4期第84页至第85页。
[8]赵秉志主编、冯军、谢望原副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27页。
[9]石磊:《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第5页。
[10]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79页至81页。
[11]《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第5页。
[1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76页。
[13]张智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适用》,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3期,第56页。
[14]赵秉志主编、黄京平副主编:《刑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3页。
[15]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第59页。
[16]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72页。
[17]石磊:《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12期,第4页。
[18](日)大谷实 著,黎宏译:《刑法讲义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8页。
[19]赵秉志主编、黄京平副主编:《刑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5页。
[20]张远煌:《死刑威慑力的犯罪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第81页。
[21]胡学相、张黎黎:《人格理论视角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3期,第60页。
[22](意)贝卡里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42页。
[23]周密主编,康树华、储槐植副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01至104页。
[24]张明揩著:《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293页。
本文载 中国大地出版社《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创新与实践》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