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万执念 vs 零元僵局:法官调解化干戈
一面鲜红的锦旗,一句真挚的感谢,背后是一起看似普通却充满张力的民间借贷纠纷。当十六万元的利息诉求遇上“无力承担”的艰难抗辩,对簿公堂的双方如何能化干戈为玉帛?答案就藏在一场充满司法智慧与人文温度的调解之中。
数年前,王某因急需资金周转,向好友吴某借款五十万元,并立下借据,后王某偿还了本金,但一笔高达十六万元的利息却迟迟未能支付。
昔日好友因此嫌隙渐生,关系降至冰点。多次沟通无果后,吴某最终诉至法院,坚持要求全额支付利息。案件伊始,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吴某坚持依协议收取十六万利息,王某则以经济困难为由,表示“分文不付”。看似简单的纠纷,但巨大的金额差距与截然相反的立场,让调解陷入僵局。
若强行判决,不仅可能执行困难,亦无法真正化解矛盾。承办法官坚信唯有调解才能实现案结事了,毅然开启破冰之路。
面对这次纠纷,承办法官将“实质化解矛盾”的理念贯穿始终,采取了“双线并行”的调解策略。
一条线是“硬”的法理。 法官耐心地向双方当事人梳理案情,释明关于民间借贷利息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以及计算标准。他向吴某明确了其主张的权利边界,哪些受法律保护,哪些可能超出法定限额;同时,也向王某释明了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必要性,逃避债务的法律后果。这番深入浅出的法律“科普”,为双方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谈判基础,让他们的预期回归理性区间。
另一条线是“软”的情理。 法官并未就案办案,而是敏锐地捕捉到王某的实际困难与吴某的真实需求。他引导吴某换位思考,理解王某当前的经济困境;同时也劝解王某正视吴某的合法权益,诚信是立身之本。一次次背对背的沟通,一次次面对面的协商,法官如同一个智慧的“谈判家”和温暖的“心理师”,逐渐融化了横亘在双方之间的坚冰,让彼此从尖锐的对立,转向寻求解决问题的共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法官不懈的努力下,互谅互让的曙光终于出现。吴某考虑到王某的实际履行能力,自愿放弃了十万元的利息主张;王某也深刻体会到法官的良苦用心和吴某的让步,承诺尽力筹措资金,同意一次性支付六万元利息。
调解协议的成功签署,并非案件的终点。为确保案款能及时到位,承办法官并未“一调了之”,而是持续跟进,多次电话督促王某履行承诺。最终,王某主动将六万元款项足额支付给了吴某。这笔钱,数额虽比最初诉求少了十万,却因其可执行性而真正实现了吴某的债权,也因王某的主动履行而保全了其信誉。
收到款项后,吴某欣喜感激,当即申请撤诉,并特意制作锦旗致谢法官。“司法为民、公正廉明”——这八个字既是对法官工作的崇高肯定,也是本案圆满解决的最佳注脚。
这起案件,没有轰轰烈烈的庭审对抗,却于细微处见真章。它诠释了“调解”这一东方经验的巨大价值——它不仅是止争息诉的手段,更是司法为民的温情体现。
法官用其专业、耐心与智慧,成功地将一桩“死结”案件变成了“双赢”佳话,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到法律公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