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文化生活

铭记井冈山

时间: 2005-04-08 14:48
    车在飞奔,心在飞奔,火一样的季节,火一样的热情,客车满载着欢歌笑语飞驰向红色的革命圣地。只为赶往那绵延五百里井冈,去亲眼目睹那个红色的革命摇篮,去寻觅革命的足迹。经过一整天十几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心中盼望已久的革命之火点燃地—井岗山。

                                  一

    巍巍井冈山,位于赣西南,属罗霄山脉的万洋山北段,绵延五百余里。那里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层峦叠嶂,险峻的山岭上终年雾霭缭绕。上山的盘山公路,高入云端,似一条彩带飘动在青山碧岭之间,把人带进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神境仙界。汽车峰回路转地驶过了朱老总题写的"天下第一山"大牌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面环山、林木葱郁、繁花似锦的茨坪。这座位于井冈山中部、海拔820米公园式山城,早在1982年,就被批准为国家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区。山上共有八大景区、六十多个景点和保存完好的三十多个革命遗址。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它的名字与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和伟大业绩联系在一起。

    都说井冈山是“红色”和“绿色”的,“红”是在于毛泽东、朱德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而“绿”则自然是指那良好的生态环境,进入井冈山第一印象是满山的翠竹,真是绿成了海洋,好象连拂面吹来的风都是绿的,山上留连的雾也是绿的。于是在两天中,我们便穿行在“红”与“绿”中。

    想象中的井冈山,是燎原星火,是“革命摇篮”,是刚强的象征,而当我们扑向她的怀抱,接纳那满目绿岭奇潭、涓涓清泉时,我们不敢相信井冈山会有如此美丽的大自然杰作,以致于总是感觉误入仙境。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公路四周奇幛重重,峭壁千仞,绿树浩如烟海,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绿岭青翠之中泛着闪闪红光。一路之上,那色彩的交响乐随着峰回路转有节奏地起伏,在绿岭青山中飘散,让人一惊一叹就走过了99道弯,上下数百坡。

    早就听说井冈山很美。但在印象中,对井冈山的感觉始终是黄洋界炮声过后的战场,是红军迂回行走的小路,是风展红旗的摇篮,是交通不便,淳朴憨直的革命老区;早就知道井冈山被朱德元帅称为“天下第一山”。但总是不能理解,中华地大物博,奇山险岭多不胜数,这海拔不算高,山路不算险的井冈山为何会被冠以如此高之称谓,令无数后人仰慕、称道。

    然而,当我们走过地势险要的五指峰之巅;走过主席故居那满是枪眼弹洞的残墙;走过朱老总挑粮上山的蜿蜒小道;走过那浸透年轻烈士鲜血和青春的纪念碑前……尘封的历史在记忆里开始复苏,书本上的理论在我们的眼前变得鲜活。

                                    二

    海拔1430米的黄洋界既是革命战争纪念地,又是雄险秀美的自然景观。黄洋界作为当年处在深山之中的关卡要隘,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诗词,有了红军、有了黄洋界保卫战而名扬四海。

    黄洋界是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山势嵯峨,峰峦峻拔,难怪毛泽东曾经诗兴潮,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

    黄洋界作为五大哨口之一,永久的记录着1928年8月30日的保卫战。如今,我们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虽然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嘹亮的号角声和战场上奋勇的杀敌声,但当年红军和敌人作战的工事、战壕、炮台和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却告诉了我们当年红军创下革命战争的奇迹:守山红军就是在这里,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退了敌军四个团的围剿,更奇妙的是红军仅有一门迫击炮和三发炮弹,两发因受潮未响,第三发经红军战士们用手摩擦消除潮湿后,终于打中了敌人指挥所,敌军连夜逃跑。在山头,我们不禁吟诵起了毛主席的那首著名诗篇《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消遁。”

    那棵毛泽东、朱德挑粮上山时曾歇息过的槲树,如今枝繁叶茂,容光焕发。此刻,我仿佛能依稀听见毛泽东那浓浓的湖南乡音,能看见朱德那根有名的青竹扁担。那三尺长的竹扁担,难道仅仅是挑的粮食?又何尝不是挑起了革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

    当年的红军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缺医少药,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住的是茅草棚、破土房,但他们仍然坚强、乐观,用石块、用竹钉以少胜多打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胜仗。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经真正实现过共产主义的话,就是1928—1933在江西的那段时间。根据地能够种植的食物品种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所有人的主要食品就是红米、野菜和南瓜。在红军纪念馆里,墙上的那首“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光”的红军歌谣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

    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在这种外有围剿、内缺粮草的重重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在这里会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

    人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正是井冈山这鲜红的革命历史和美丽的山林吸引着大批的游人。

    我们来到大井革命旧址,参观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旧居。1927年10月27日,是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向井冈山进军,首次抵达这里并且住下。1929年2月这里遭到敌人烧毁,仅剩下会议室一堵残墙,我们看到这一堵残墙嵌在修复后的墙体中。院外场地上有一块毛主席经常看书、阅读文件的“读书石”,我们仿佛看到毛主席正坐在那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读书,看见他在认真地批阅文件,看见他在白房居屋的桐油灯下书写《井冈山的斗争》。

    我们参观当年老前辈们指挥革命战斗的地方,简直是难以至信的朴素,几乎所有的房间都只有一张床,没刷漆的木头简单钉成的床架,铺着干草,上面放着一套灰蓝色的红军服,旧旧地摞着补钉,只帽上的红五星鲜艳艳的,夺人眼目。毛主席的屋里也是只多一张桌子一张凳,好让他伏案工作,那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成的。这就是一代伟人身上的艰苦精神,这就是井冈山革命英雄的志气,这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我们到达井冈山后的最后一站。我们轻轻地走近这一片长埋英骨的圣土,步入陵园,映入眼帘的是矗立于苍松翠柏之中的革命烈士纪念堂。它是那样的神圣而凝重,仿佛在向前来瞻仰她的人们诉说着那一段井冈山儿女投身革命、奉献牺牲的历史。

    到达顶端后,“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跃入眼帘,在“死难烈士万岁”的题词下,无数来此瞻仰革命先烈的人们,怀着无比虔诚的敬意,献上花篮和花圈,17544位烈士的名字雕刻在纪念堂内,带给人们的只有尊敬和怀念,心中有这样一个声音:英烈们,这里有青山为证,映山红映衬,人民永记,你们不朽,浩气长存!

    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仿佛在向每一个来瞻仰它的人诉说着那一段井冈山的英雄儿女投身革命,奉献牺牲的光辉历史。我们更深地体会了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与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四

    自从踏上井冈山这块曾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土,这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老区,我们的心情便没有平静。

    在井冈山短短两年的艰苦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约有八万,有些烈士甚至找不到完整的尸首,考证不到他们的姓名。八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八万人战斗的场面是怎样英勇的场面,八万人洒下的鲜血足以染红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望着墙上那一副副英雄的遗像,读着一行行质朴却感人的生平,我们在想,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你们,英雄?你们那样的年轻,却过早的承载起了革命的重担,你们也有爱情与亲情,却能为后人的幸福而甘愿舍弃。还有那些英雄背后的英雄们,那些数不清的盼儿凯旋的父母;数不清的血浓于水的家庭,是什么支撑着你们这样的顽强坚定、这样的义无反顾?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但在井冈山的红旗下却都汇聚成一个坚定的信念,汇聚于一个崇高的理想,有了它,牺牲便是为了更好的重生,而唯有它才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胜利。

    井冈山两年的艰苦战斗,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的战史里绝不算长。同样,巍巍井冈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也只能屈居一角,但我了解了井冈山无愧为“天下第一山”的称谓。它有着其它名山大川所没有的“红”:红在八万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自由与幸福,红在险峻环境中开创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更红在井冈山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它还有着无可比拟的“绿”:绿在黄洋界的奇峰险石,绿在五龙潭的怡人山水、彩虹瀑的雄伟壮丽,更绿在历经敌人的刀与火,而依然挺拔的青青翠竹和永伴烈士们的苍劲松柏。

    红,是井冈的召唤,是先烈对我们的召唤;绿,是井冈的希望。是祖国对我们的希望。永远的井冈山,永远的激励。这,是我们党员的心声。

                                 五

    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人文景观层面丰厚自不待言,然而其自然景观亦不同凡响,尚不为世人所共知。人们或许处于一种思维定势,一提到老根据地,就想到必是穷山恶水。这对井冈山则大谬不然。今日的井冈,已是一座硕大的森林公园,那山青水秀、明丽雄劲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不已,止不住感慨有加。

    井岗山最为著名的是杜鹃(映山红)、瀑布、云海。但偌大井冈山,风景佳绝美好处,当数五龙潭。几十年前,这里尚是悬崖峭壁,绝少人迹,故有“红军洞”,当年可藏匿伤员。得名五龙潭是缘于此山谷间一道瀑系跌落成五叠,十数里山溪形成五股瀑布,由上而下分别叫青龙溪、黄龙溪、赤龙溪、黑龙溪和白龙溪。临近溪谷,飞瀑轰鸣,水花飞溅,雾气飘腾,瀑下沉潭深不见底,清冽如染,碧如翡翠,回旋奔突,美不胜收。此时此景,顿使人油然而生感慨:这井冈山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真是名不虚传。

    五龙潭中最为秀美的当数白龙潭,人们现今都称此潭为仙女潭或仙女瀑。只见那飞瀑自山崖夹谷溪石间弯弯曲曲悠悠然而下,整个瀑体造型恰恰构成一位身着白纱裙裾少女的身形,少女正双臂上抬,援发梳妆,膀弯、手指、秀发依稀可辨,胸腰臀三围毕现,曲线优美。随着水波飞湍,似山风吹动长裙,更显身韵空灵轻盈,又似少女缓移莲步,摇芳泻翠,犹觉仪态万方,真是个婉若游龙,翩若惊鸿,让人顿生飘飘然如临仙境之感。

                                     六

    两天的参观学习,那永远不朽的井冈山精神,似山泉般流进我们的心田,被滋润,被浇灌。我们仿佛看到了燃烧着的反围剿的熊熊烈火,看到了革命先烈血洒疆场的悲壮场面,看到了朱毛会师的欣喜与壮烈……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一幕幕残无人道的屠杀场景,一段段英雄生前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在聆听,在寻觅,在思索,脚下这片神秘的土地它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井冈山是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我们知道,我们脚下的一小步,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们的脚步因此而显得沉重,我们不愿放过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印象在此时变得丰满起来。我们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井冈山地区是革命的发源地、是革命力量的核心处。

    我们来到井冈山,不仅学习了井冈山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我们来到井冈山,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才体会到无私奉献的意识在我们心中的薄弱;才明白铸造灵魂、锤炼信念,对我们来说是如何的重要。

    井冈山是个令人崇敬的地方,它不仅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光荣的历史。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光荣历史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光荣历史、有了英雄的民族,而他们的后人不去学习他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他们的英雄,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新世纪的井冈山人没有遗忘历史,而是以“先辈洒血打天下,后生继志建江山”的气慨步入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

    如何在新世纪发扬“爱奉献,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如何将信念、理想与爱国、奉献、奋斗结合起来,正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

    江泽民和胡锦涛总书记,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精神,曾先后登上井冈山,他们精辟的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所以说,当前江主席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历史上毛泽东、邓小平所倡导的崇高精神的发展和创新。而“三个代表”则是以高瞻远瞩的思想理论,更为精辟的阐述了我党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井冈山精神在新世纪的发展和升华!

    井冈山既是一个旅游胜地,亦是一处革命圣地。从这里燃起的星星之火,后来蔓延成熊熊烈焰,最后红遍了全中国。只要你一踏上这老区的红土地,五百里井冈的每一间老房屋、每一片翠竹林都会向你讲述在这里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通过这次旅程,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艰难历程,真正体验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的深刻含义。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革命战争年代需要井冈山精神,当前,我们党员更要发扬井冈山精神,要用实际行动去弘扬井冈山精神,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挥自己更大的力量。

    返回时,大家带着一份留恋,一份怅往,频频回头望着井冈,心中说“我们还会再来看你的。”耳边回响起那首缠绵的曲子“映山红哟满山岗,寒冬腊月哟盼红军。若要盼得哟红军归,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安息吧,井冈山的英烈们。再见了,井冈山的父老乡亲们。

    让我们永远铭记井冈山,永远发杨井冈山精神,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