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品】绿水青山间的“诗与远安”
编者按
司法有魂,文化为脉。为落实湖北法院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宜昌中院自即日起开设“一院一品”宣传专栏,全面呈现全市法院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成果。
以书香激发奋进力量,以法治守护绿水青山,远安县人民法院创建“绿水青山”悦读会文化品牌,旨在以“党员‘1+N’朋友圈”党建品牌为基础,将文化建设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 通过读书交流传播生态环保理念,筑牢司法保护屏障,守护青川永续东流,推动法院文化驱动力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鄂西的层峦叠嶂间,远安,宛如一位恬静的处子,于云雾氤氲中翩然展颜。这里有高达76.97%的森林覆盖,沁人心脾的绿,吟唱着“湖北绿化第一县”的恬静诗歌。
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之间,萦绕着一股独特而隽永的“书香”。这书香,并非来自古籍典册,而是源自远安县人民法院——那是一份对法治精神的孜孜以求,是对公平正义的笔墨耕耘所散发出的沉静之气。他们立足这方水土,将审判业务与文化建设糅合一处,竟如同将两条清溪汇成一泓,既映照着法治的青天,又倒映着青山的秀色。
法治的书香,不再囿于庄严的法庭,它伴随着鸣凤山的晨雾流淌,与沮河的清波一同徜徉;它浸入古老村落的白墙黛瓦,也萦绕在万亩林场的郁郁葱葱之间。这书香与清新的空气交融,涵养着一方水土的法治底蕴。
书香漫过法院的窗棂,萦绕机关小院,勾勒出一方滋养心灵的天地
140平方米的“远方书廊”悄然绽放,读书区的静谧里藏着思想的沉淀,分享区的畅谈中跃动着观点的碰撞,体验区的鲜活间传递着文化的温度,三者交织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矩阵”。两座书香餐厅让饭菜香与书页香温柔相拥,4个法庭书屋在基层沃土扎根生长,1500余册捐赠书籍,字里行间满是对干警精神世界的滋养,让浓郁书香成为机关最动人的底色。
书香循着风的方向,漫入山水之间,化作守护自然的坚定步履
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碧波荡漾处、太平顶林场的苍翠林海间、翟家岭古村落的青石板路旁,7个司法保护基地静静矗立,与3个司法服务站、1个诉讼服务点携手,织就“7+3+1”的生态守护网络。“2·2世界湿地日”“6·5世界环境日”“8·15全国生态日”,法院悦读会成员便带着书籍与热忱奔赴自然,集中学习时的专注、读书分享时的真挚、“远法朗读者”声中的深情,吸引着干部群众纷纷参与。在书香与绿意的交融里,司法护航绿水青山的共识悄然凝聚,远安绿色生态保护旅游路线图也随之徐徐展开,一幅和谐美好的绿色家园图景日渐清晰。
书香浸润守护生态的初心,扎根乡村田野,化作共建共治的生动实践
依托“党建联建、品牌联创”的春风,“法庭+企业+村委会”的共建模式在乡村落地生根。党员干警带着涉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上门服务,从矿区环境整治的细节,到开发方式优化的思路,再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案,每一条建议都饱含着对乡土的珍视。“边开采、边治理、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化作行动指南,督导企业在开采中守护绿色、践行智慧,2023年以来10余次支部联建活动,更让这份绿色约定在乡村大地愈发牢固,共同勾勒出绿色矿山的美好模样。
书香交织着对绿色的坚守,走进屋场院坝,成为触手可及的法治温度
洋坪人民法庭的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将审判台搬到群众身边,每一起环资案件的审理,都是一次生动的法治教育,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法院牵头联合检察院等11家单位搭建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让行政执法与生态司法无缝衔接、全域覆盖;平均每年12场次的“巡河+巡林+研学”悦读会,更让法治理念随潺潺流水、郁郁林木浸润人心,在百姓家门口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
从机关内的墨香萦绕,到山水间的生态守护,从乡村里的共治共建,到屋场中的法治宣讲,远安法院以文化为魂、以法律为盾,在书香与绿意的交织中,书写着守护民生、护航生态的动人篇章,让远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文明的温度与法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