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品】立两江之畔,书写司法为民的温润诗行
编者按:
宜昌法院“一院一品”第三期推介——宜都法院“两江启思”文化品牌。
宜都市人民法院立足长江与清江交汇的地理背景,以“两江启思”为精神主线,以案例研讨为抓手,聚焦强化司法理念、提升司法能力、研习司法方法,探索将法理、人情、文脉融于审判实践。
三年来,“两江启思”已结出累累硕果:多项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典型,多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平台斩获奖项,更有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改变——矛盾化解后的笑脸、权益得到救济的宽慰、法治信仰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愿这份来自两江之畔的司法智慧,如清江般润泽人心,如长江般奔涌向前,为中国式现代化司法服务保障提供一份充满人文温度的“宜都答案”。
江水有灵,相遇成诗。
在鄂西山川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与清江交汇之地,宜都如同一颗镶嵌于此的璀璨明珠。长江出西陵峡口奔涌而来,携金沙浊浪,滔滔不绝;清江从鄂西群山潺潺流来,澄澈如碧,明净似玉。两江在此相拥,一黄一绿,一急一缓,分明如楚河汉界,却又彼此渗透交融、和谐共生。
这景象,恰是法治与文化关系的天然隐喻。法治若长江,以磅礴之势构筑秩序,以划定方圆维护公正;文化如清江,以温润之姿滋养人心,以潜移默化浸润精神。江水不语,却见证文明生生不息;法治无声,却默默守护人间烟火如常。
上阙:文脉生思
这片土地,涵养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极目楚天,咏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千古绝唱;清代学者王永彬在宜都围炉夜话,写下“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的醒世恒言;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此治学求真,成就“晚清民初第一流学者”之美誉。
如今,宜都法院接过这支人文之笔,以“两江启思”为题,续写司法为民的温润诗行。他们深知,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有温度的价值判断;不是机械的规则适用,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规范。
“思”,是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围炉夜话的灯火可亲,是翰墨书香的千年传承,是宜都人骨子里的勤思与善思。这种思索精神,已然刻进这座城市的基因,成为“两江启思”最深厚的精神源头。
“启”,是以古照今的智慧转换。在“公正与效率”的时代命题面前,他们以案例研讨为引线,叩问:何为公正?如何效率?怎样于个案中传递法治的温度?这些追问,推动着宜都法院不断突破机械司法的桎梏,走向更具人文关怀的司法实践。
下阙:践行为道
组织为基。2022年秋“青年干警研学启航读书班”启程驶航。这群风貌正华的法院青年,如轻舟入海,驶向思辨的深海。三年来,三十余次研讨、分享、实训,他们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将思考带回实践检验。每一个案例的深入剖析,每一次庭审的技巧打磨,都在累积正义的温度与厚度。
阵地为壤。2024年“启思空间”旧貌换新颜。120平方米的书香天地里,六百余卷法学典籍星罗棋布,静候探求的目光。这里不仅是阅览之所,更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法苑讲坛”上,专家解读新政,厘清法律适用;“政治轮训”中,理论与实务交锋融合,照亮前行的道路。书页轻响与辩论声声共鸣,最终都落脚于一个个案件、一桩桩纠纷的妥善化解。
实践为脉。他们打破“闭门研讨”的局限,让司法之光普照更远的地方。青年法官与检察官同堂论案,民事刑事交织辨析,让司法的理性与检察的严谨彼此照亮;通过“支部联创”走进工业园、融入头笔社区,把研讨桌搬到机器旁、广场上,为企业解析营商之策,同居民共话家长里短。每一次出发,都是司法主动贴近大地;每一次对话,都让“启思”的内涵更接地气、更冒热气。
终章:法润如雨
思想的光芒,终要落在人心才能绽放,“蒲公英”普法队应运而生。他们乘春风飞扬,撒向四面八方。他们利用短视频、直播、漫画等各种新颖形式,让普法“潮”起来,穿透屏幕,触达每一个指尖,以第一视角直播执行一线,单场直播吸引近2万人次围观;依托“蒲法宜刻”普法视频品牌,用通俗语言拆解法律知识,累计浏览量已突破七十万。
他们如细雨般温柔,洒进校园课堂。法官变身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为孩子们讲述规则的重要性。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未成年人保护,这些晦涩的法条,在法官的讲述中变成了守护童年的童话。
他们如阳光般温暖,照亮农家院坝。巡回审判车开进村头,国徽挂在土墙上,几张桌椅拼成临时法庭。一桩宅基地纠纷,表面上是物权之争,内里却是亲戚间的恩怨情仇。法官没有简单开庭判决,而是请来族中长辈,一起回忆儿时亲情。一番家长里短后,纠纷在亲情中化解。
回声:江流无尽
江水东去,昼夜不息;法治如流,浸润无声。
宜都法院,以千年文脉为帆,以时代思索为楫,将实务经验凝练成理论成果,把研讨所得转化为办案实效,在案牍劳形之间锤炼本领,于百姓烟火之中传递司法温度。
李子嫱、邓敏携手剖析的某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精准破解商品房交易中的典型争议,成功入选中国法院2025年度案例;张冬芹聚焦弱势群体权益,办理的某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案,获评2025年度全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向小庆、谢雨蒙紧扣生态保护主题,研讨撰写的论文在第三届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中斩获优秀奖;邓敏更以扎实调研为基,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在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
法治是一条永恒的河流
一篇永远在写的诗行
它被写在每一次庭审的细节点滴中
写在每一次调解的耐心沟通里
写在每一次普法的春风化雨中
这诗行,写在两江之畔
落在百姓心间
终将随着江水的脉搏
流向更远的远方